放下分别,觉察自性
佛教的修行里,有一个境界叫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能够没有妄念,没有分别心,不我执的人可以算是开悟了,离成佛不远了.什么是放下分别,佛的境界只能意会,一定要说的话,我想了想,姑且这样形容:首先,没有分别心是无分别于高低贵贱,心中无名利.第二是无分别于人心善恶,同样仁爱.第三是无分别于痛苦欢乐.

第一点往往容易理解,但是第二第三层意思,很多人难以接受,没有善恶的是非判断,我们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没有痛苦欢乐的分别,我们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有一个佛教故事说的是阿难陀的爱.
阿难陀在路上,碰到一个下等女子.他向她讨一点水喝.那女子十分自卑,阿难陀却告诉他,在佛门中人的眼里,人人都是平等的.那女子从来没见一个男子这样地尊重她,便向他布施了水.
阿难陀是王族中人,气质高贵,且长相英俊.这女子觉得自己爱上了阿难陀.连接几天,她邀请阿难陀到她家接受供养,当阿难陀意识到,这个女子已对他产生私情的时候,便不再接受她的供养了.
女子非常痛苦,躺在家里茶饭不思.她的母亲很心疼她,劝她忘了这个注定无法得到的男人.但陷入爱情中的女子做不到.她的母亲因为爱她,所以向她出了个主意.她们请阿难陀最后一趟接受供养,说以后都不打搅他了.阿难陀来了以后,母女二人却向尊贵的僧人供上下了药的饮食,希望让男女之事发生,女儿有一线希望,得到她梦寐以求的男人.
阿难陀吃下东西后,立刻觉得不对劲.他心里明白,但一言不发,马上盘腿坐起来,开始禅修,力图让自己保持觉醒和平静.佛陀见阿难陀一直不回来,便派了两个人去找他,才发现他一直禅坐那里与药力抗衡.两个僧人带回了阿难陀.
佛陀找来了这位女子.他温和地问她:你爱阿难陀吗?
女子说,我很爱他.
佛陀又问,你爱他什么?
女子说,我爱他的眼睛,爱他的脸,爱他的姿态,爱他的一切.
佛陀说,啊,你不知道,在阿难陀的身上,有比你说的这一切,更加美好的东西.
佛陀又问她,那么,你觉得阿难陀爱什么呢?
女子说,我不知道他爱什么,我只知道他不爱我.
佛陀温和地说,你错了.阿难陀是爱你的.只是他的爱,却不是你说的这种爱.不是这种,会给你带来绝望和痛苦的爱.
女子听佛陀讲法后出家.
佛陀的仁爱是没有分别心的,尽管女子企图伤害佛陀钟爱的弟子同时也是他的堂弟的阿难陀,但这并不能熄灭佛陀对这女子的怜悯与同情.他不会气势汹汹地赶来说,“为什么?!他没有看不起你,他对你好,你反而要害他!”
佛陀的心中,没有执著的偏爱.他不会因为爱阿难陀,而憎恶伤害阿难陀的人.不会因为世人的恶而憎恶世人.佛陀明白善恶但心中没有善恶的分别,不会为了善而欢呼,也不会因为恶而鞭挞.
我们每个人生来都具有佛性,这个佛性就是我们的本心,每个人生来是自性具足的.善恶的行为出自我们被污染了的本心,而道德标准是后天的,修行并不是要去鞭挞恶行,而是通过一些途径自然的修得自性的圆满.
我们会发现,很多有着善恶判断的普通人,仍然一边受着良心的谴责,一边做着恶行.比如故事当中的母女俩人.道德标准怎么来的呢?是在人类不断的教化过程中产生的.但是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道德标准越严苛的时代越是死气沉沉并且恶行不断的,很幸运的是,我们今天提倡说要建立一个和谐社会,而不是要建立一个道德的社会.是非标准看似起到规范行为的重要作用,但到底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或者反作用,这是个问号.
对恶的鞭挞或者可以使人心生顾忌,而去控制自己的言行,但每一种行为都有其背后的动机,我们每一个外在的表现都是内心的表达,内心没有得到平复,是非善恶的标准充其量也只是风油精.整个社会的价值判断也只是社会体系形成、社会问题产生之后的风油精.而道家的说法更为透彻,“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大道废而仁义礼智存”.干脆表示这些是非善恶的标准就是造成混乱的根源.在西方的宗教寓言中,夏娃和亚当本来在伊甸园里无忧无虑的生活,有一天吃了智慧果,懂得了分辨善恶是非,从此开始了痛苦的生活.
没有是非善恶的日子不会混乱而可怕吗?
没有对善德的赞扬宣传,就少了钓名沽誉之徒,少了付出没有回报的痛苦,人们行善只是发自自己内心真诚的表达,这是一件自然而又正常而美好的事情.没有对恶行的愤恨鞭挞,恶人只是一个简单的作恶之徒,他的内心是相对健康的.这样的恶人只要有相应的机缘,改过从善的机会大得多.没有了是非善恶的标准,我们的生活中仍然有善有恶,但每个人不是活在判断和价值体系之下,而是活在自己的本原状态.一个在本原状态下的恶人更容易走上修行之路,回归本性.
佛陀没有憎恶那个女子,没有在女子的恶上加上任何东西,恶没有变得沉重起来,这种不加任何的呈现,才能促成根本性转化的产生.佛若是心中有善恶的分别,闻善则喜闻恶则怒,那便是起心动念有了妄念了.
回头我们看看自己.我是一个老师,有一天我的一个学生因为上课不听,多次作业不做,科任老师责问时摔书就走.我叫了她过来,她低着头沉默,知道这个孩子有些特殊,我温和的问为什么,她不答,我说也许你有你的缘由,但是事实上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问怎样怎样是不是有不应该,她始终不答,时间在过去,我有些急了,声音开始不觉间变大,她开始发呆,两个眼睛直直的盯着地面,看着她的样子,突然我发现我的怒火升起来了.她错了吗?的确错了.但老师们为什么生气?这个愤怒却不是因为她错了,而是自己的某些东西被伤害了.学生的态度刺伤了我们,比如面子、尊严、期望,从而勾起了我们愤怒的情绪,而我们自己常常不自知,发完脾气还会说,你看看,这样的学生,真难教育.我们教育了他们吗?没有.只是发泄了自己的情绪而已.
很多家长会打骂孩子,但是每一个家长可以回顾一下自己对于孩子的愤怒,到底是因为孩子犯了错作了恶,还是因为孩子做的事情让你丢脸,屡教不改让你觉得懊丧,或者恐惧要承担的责任.我们的愤怒不是因为错或者恶本身,而是我们不自觉陷入某种情绪的纠缠中,而是某些行为刺痛了我们.
前一段有个报道,说的是奥地利得禽兽父亲,作出怎样的兽行.很多人看了,一笑了之.并没有相应程度的憎怒、声讨.奥地利离我们太远,这样的恶行也太遥远.延伸来看,社会生活中的种种恶行,如果会引起我们巨大的强烈的反应,必定,这类行为刺伤了你.
佛是圆满的,是不会被任何所刺痛的.
心理学上有个说法,你之所以讨厌什么,是因为你自己身上有什么.
荣格心理学借用佛教的说法,把人所追求的心灵完满的境界叫自性化.悦纳自我是自性化过程中重要的一步.
悦纳自我意思就是说接受自己、爱自己.悦纳的前提决不是你要做的很完美,而是一种积极的对自己无条件的爱.爱人的前提是爱自己.
无条件的爱自己是什么样的呢?
自己好的地方要会欣赏,自己不好的地方要能够理解.这话说来很容易.但是真正能够做到的人不多.这不是罗列自己优缺点的理性分析,而需要去体验和感受.
好比要我们欣赏春天的美好,很多人可以回答说春暖花开,万物生长,很好.但是这个回答往往是机械的.很少人有内心真切地感动和满心的喜悦.伴随着我们生命韵律的喜悦都体会不到,又如何体会到自己内心的美好呢,又如何对自己充满感恩对生活和命运充满感恩呢.我们在回答自己当然好或者并不好的时候,更多是一种防御,而不是真的走进了自己.对自己好的一面尚且难以接近,又怎能接近自己坏的一面呢.都不曾走进自己的内心,哪里来对自己的接收和欣赏呢.
如何走进自己的内心?也就是我们如何走进自己的无意识,如何加强意识与无意识的沟通的问题.
当一个人能悦纳自我,在明了的道路上探索,愉悦于自己的美好,对于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坦然处之,那么,他便能无条件的爱自己.这时他的内心处于较为完满和谐的状态,自然而然的散发出的是温暖的包容的气息.这样才是真正的爱,就像是佛陀,而不是控制或者投射,比如故事中的母女.这时候的我们,看到善行,会心中一动,就如释迦拈花,迦叶微笑,却只是心领神会的微笑而已.对于恶行,也会制止和规劝,但心中是慈悲的
 

上海服务中心:上海市浦东大道288号四层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介行业委员会会员单位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姻家庭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

上海市婚姻介绍机构管理协会理事单位

上海市婚姻介绍机构管理协会五星级诚信单位

版权所有:钻石婚恋 沪民政字第 0473 号

客服总机:086-021-58886580 

客服传真:086-021-58783020

客服信箱:customer@zuanshi.com

法律顾问:上海宋海佳律师事务所 宋海佳律师

技术支持:上海广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序号:沪ICP备11024223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图片﹑信息等资料,均为钻石婚恋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