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人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意识同人一样,都是自然界长期发产的产物. 在地球这个物质自然界中,意识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可能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由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到生命物质的刺激感应性;由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由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 所谓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的特性,是指地球上生命现象产生之前的物质的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运动过程,是无生命物质彼此的相互作用中一方在另一方中所留下的印记或痕迹.这种印记或痕迹就是无生命物质反应性的表现.自然界中的机械过程、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包括现代自然科学所揭示的信息过程等,都表明反应的特性是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共同特性.而无生命物质的这种反应特性正是有生命物质反映形式的前提和基础.生命物质的反映形式,从刺激感应性到感觉,直至人的意识,都是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发展而来的.列宁指出:“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地球上的生物有机界是从无机界发展来的,从无生命物质到有生命物质的发展,是物质发展过程中一次质的飞跃.与这一质变相适应的是物质的反应特性也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由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发展到生物的特殊反映形式. 生命有机体的反映形式同无生命物质对外界作用的反应,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后者是以事物改变其自身的存在状态或转化为其他物质来表现的;前者则是以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来表现的,是以不断新陈代谢、自我更新为基础的.生物的反映形式和能力是在生物有机体适应环境、维持生命需要中产生的,同时又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得到发展和完善. 最初的生物反映形式是刺激感应性,这主要是指原生物质和植物的反映.例如:植物的枝叶向阳光充足的方向伸展,根部伸向有水肥的地层.这些就是植物受阳光和水肥的刺激而产生的反映.这种反映已经包括感觉的萌芽,感觉就是在刺激感应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动物同环境的关系比植物和原生物质要复杂的多,因此动物也就形成了比刺激感应性更高级的反映形式——感觉,动物的感觉能力因其生活条件的不同而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随着环境的变化,动物有机体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动物的感觉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低等动物没有专门的感觉器官,而高等动物却有了感官的分化和感觉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生理解剖学表明:神经系统是感觉产生的主要物质基础.神经系统把各种感觉联系起来,为动物的感觉向动物心理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在适应和对付复杂多变的环境过程中,动物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它是指挥神经系统的中心.有了这样的进步和发展,就能把动物对外界各种刺激或信息的反映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这就是动物心理.动物心理不仅包括感觉、表象、识记和某种感情,甚至已包含初步的形象思维、分析和判断能力.意识就是在动物心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 人类意识的产生经历了更为复杂的过程,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人类意识产生前的全部反映形式的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准备阶段.这样一来,一个极其明白的结论就是: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思维和意识“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这里不言而喻,归根到底也是自然界产物的人脑的产物,并不同自然界的其他产物相矛盾,而是相适应的.” 首先,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从而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劳动是从制造生产工具开始的,由于制造和使用工具,使得前肢变成手,手脚的分工,使得后肢主要支撑躯体,使进化中的人能直立行走.由于直立行走开阔了视野,使进化中的人能面对更为复杂的环境.这一切就促进了脑的进化和发展,使之能够对更为复杂多样的刺激和信息进行储存和反馈,使得大脑不断完善,逐渐成为能够产生意识的大脑. 其次,劳动产生了语言.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没有语言,就不会有思维和意识.然而,不论是什么形式的语言,都是在劳动中产生的.在社会性的劳动中,原始的人只有互相合作、互相配合,才能有效的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这就需要了解彼此的思想、愿望、要求和感情,当社会当员之间感到有什么东西非说不行了,于是他们从单音节开始,逐渐明确、固定某些音节的含意,这样语言就产生了.语言的出现,使人们交流思想有了工具.人们借助语言,能把事物的共同本质和内存联系抽象出来加以概括,这便是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应用和展开,便是真正的意识. 再次,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了意识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是不断深化的,产生出越来越多的物质资料;由于物质资料的丰富,使得人们之间的交往也复杂起来,社会便由此获得发展.这一切无疑会使意识和思维得到丰富和发展.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程度上发展起来.” 总之,劳动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形成和完善的基础,是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离开劳动,脱离人的共同活动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就不可能产生.所以说:“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生.” 二、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本质可以从两方面来揭示:一是从产生它的物质基础来讲,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二是从它的内容来讲,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机能,这首先与人脑是高度发达的、严密组织起来的物质分不开.人的大脑分为左右半球,覆盖了大脑两半球的表面的皮层,是人脑的主要构成部分,它是支配一切感觉和意识的总枢纽和中心.人的大脑约由1000亿个神经细胞组成.神经细胞有着非常细致、严密的分工,在人的大脑皮层中还产生了专门的语言中枢,这是其他动物所没有的.神经细胞是组成神经元的本体部分,大量神经元组成极其复杂的神经网络系统.这个网络系统就是人脑进行意识和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人脑具有产生意识的功能,还因为人脑不仅有第一信号系统,而且具有第二信号系统. 动物是通过反射活动同周围世界发生关系的,动物的反射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条件反射,一类是条件反射.前者是指动物对与其机体直接相关的实物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射活动,是先天性的,是动物的本能.后者是动物对代表某一实物刺激的信号而引起的反射活动,它是动物通过自己的经验建立起来的,是后天的,也是可以改变的.所谓第一信号系统就是指以实物的刺激为“信号”而引起的条件反射,这是一般高等动物都具有的,它是动物心理产生的生理基础. 所谓第二信号系统就是指对非物质的东西(如语言、文字)的刺激而引起的反射活动.第二信号系统是人脑所特有的,由于有了这一信号系统,人脑就能克服实物的局限.就是说,人脑除了能对以实物所引起的反射活动外,还能对间接的语言文字的刺激引起的反射活动,人脑的这种反射活动就是意识活动.意识活动是建立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的复杂的神经反射活动,是人脑所特有的.. 第二,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但人脑并不是意识的源泉,它不能自动地、独自地产生意识.意识就其内容而言,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只有当客观外界的事物和现象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并通过神经系统传达到大脑,再经大脑改造制造之后,才能产生意识.所以,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东西而已.”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因而具有主观特性.这就是说,尽管意识不论是正确抑或是错误的,都能客观世界找到它的“原型”,即具有客观性,但决不能因此否认了意识的主观性.意识离不开物质,但它本身是非物质的.首先,意识的主观性表现在反映形式上.意识对物质的反映主要在两种形式:一种是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在内的感性表现形式;另一种是包括概念、判断、推理在内的理性反映形式.此外还有情感、意志等.无论是感性还是理性反映形式,还是情感、意志,都是主观世界所特有的,外部的客观事物本身是无所谓感性或理性以及情感、意志的.其次,意识的主观性还表现在不同主体对同一反映可能不一样.同一个对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映,甚至完全相反的反映.这是因为每一个人的主观条件不同而引起的.再次,人们可能近乎正确的反映对象,也可能歪曲地反映对象,形成一些荒诞的意识,这是由于反映本身的曲折、复杂性所造成的.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本质的观点充分说明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没有人脑,就没有人脑的机能;没有被反映者,也就无所谓反映.这一事实清楚地说明,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否认意识形成的主观性,而是从意识形成的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辩证统一中去把握意识,既同夸大意识主观性的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又同把意识当作大脑“分泌物”混淆物质与意识界限的庸俗唯物主义区别开来. 三、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承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与此同时,也承认意识对物质能动的反作用.所谓能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对人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毛泽东指出:“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开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即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意识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造活动.这种创造活动不仅表现为意识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加工改造,找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性,在思维中再现事物的本质;而且还突出的表现在能通过想象在思维中创造世界上没有新事物.列宁曾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并不是意识可以无中生有的创造世界,而是说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改变物质的存在形态.意识不仅可以反映当前的事物和形象,还可以追忆过去的事情,并能根据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预测未来.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同人的需要是分不开的,总是带有一定的目的和计划而进行的.人在行动前,总是根据自己已知的事实和条件,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目的,并依据这种目的建构准备实行的计划.实践就是在这种目的和计划的指导下的行动.马克思曾通过鲜明的对比说明意识的这一特点.他指出:“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很多建筑师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他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着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的存在着.” 第三,意识的能动性突出表现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上.反映客观世界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意识虽然不是实践活动,但它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第四,意识能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和活动.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事实.一个人精神是否愉快,心情是否舒畅,对于他的身体健康状况非常重要,就是意识反作用于意识主体的表现. 意识的反作用或能动性从根本上说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使这种改造获得成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只有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才能使意识的能动性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在实践中成功的改造客观世界,真正为人类造福.其次,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手段.没有一定的物质手段,特别是工具,意识的能动性就不能发挥和实现.没有显微镜,人不可能认识微生物世界,更谈不上对它的利用.没有射电望远镜,人不可能观察到100亿光年以外的天体.再次,意识能动性的发挥还同事物所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任何事物都处于其他事物的联系之中,它既作用于其他事物,没必然受到其他事物的影响.因此,要改变一事物就不能有受到该事物所处环境的局限,这是发挥意识能动性作用时所必须考虑的.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实践.意识本身只是观念、思想、精神等,它本身并没有实在的力量,也不能实现什么.所以,人们常说:思想、精神、理论是空白的.思想、理论、精神只有掌握了群众,变成指导群众的实践,才能显示出它的巨大威力,它自己才能得到实现.马克思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这就是说,意识本身只是一种精神力量,要把它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就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因为实践活动作用于物质的活动也就是意识自身对象化的过程,也就是使主观的东西见之于客观,使客观世界发生符合于主观目的、愿望的改变的过程.正因如此,我们说,实践是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根本途径. |
客服总机:086-021-58886580 客服传真:086-021-58783020 客服信箱:customer@zuanshi.com 法律顾问:上海宋海佳律师事务所 宋海佳律师技术支持:上海广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序号:沪ICP备11024223号 |
||||
本网站所刊登的图片﹑信息等资料,均为钻石婚恋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